2007年5月5日 星期六

初訪貴州(三)--掃墓

日期:2007/03/31
預計行程:
掃墓+宴客

一早醒來,窗外已是人聲鼎沸,大夥為著中午的宴客做準備,或是洗碗,或是洗菜,看了還真是不好意思。

再去井邊盥洗,看看早餐,主食還是豐盛的火鍋,飲料仍舊是米酒、啤酒。

吃完早餐,家母就忙著準備祭祀用品,借用四叔的廚房,蒸著由台灣帶去的粿,也讓我們見識一下原來當地傳統廚房的模樣。

▼有巧思的蒸籠

▼灶上的臘肉

突然有人吆喝著要我們一起去掃墓,在還搞不清楚狀況的情形下,就跟著人群走了。走到村莊一公里多、位於山腰果園內的墓,才知道原來是嬸婆的墓,上頭還刻著我們一家子的名字。二年前家父回大陸時還嬸婆健在,而今已仙逝了。從來也沒掃墓過,又算開一次眼界。

▼路經的民宅

▼掃墓盛況

▼墳前展望,應是風水寶地吧

當地掃墓的流程大致如下:

  1. 除草。不過墳上的草很短,堂弟表示當地一年會掃墓好幾次,且平常就會有人來整理,割草餵牲畜,所以草就不會太長了。
  2. 點燃香燭及鞭炮。香一束束插在四週,臘燭就插在墳前,並燃放起一顆顆的大龍炮(通常是小朋友在放,就好玩嘛)。
  3. 放上祭品,插上白幡。紙做的白幡就掛在長約三公尺的細竹子上,插在墳上。祭品很簡單,一瓶酒倒到三個碗裏,另外再用一個碗盛著一塊生豬肉,外加一隻綁住雙腿的活雞。家母為了讓祭品比較符合台灣的風俗,特別帶粿到大陸去,也讓親戚們開了眼界。
  4. 祭拜。在墳前或是雙手合十膜拜,或是磕頭跪拜,不過祭拜時是不拿香。
  5. 殺雞獻祭。當場在活雞的脖子劃上一刀,將雞血灑在墳上,用紙錢擦乾未灑完的雞血。
  6. 燒紙錢。
  7. 享用祭品。在過往的親人無形地享用完後,輪到活著的親人享用。傳統上可享用的祭品就只有酒,每個人喝個一、二碗,喝不完的就灑在墳上。而家母帶去的粿,算是額外的祭品,大家分而食之。
  8. 燃放長串鞭炮,禮成。

當下就被灌了二碗酒,超過40%的麯酒,微醺地完成第一次的掃墓。

▼走回村子

回到村子裏,只見有人忙著拔雞毛,不知有何意涵?

休息片刻,又要去掃另一個墓,依舊不知道是誰。往村子的另一頭走幾分鐘就到了,位在另一座山腰上,大家一樣忙進忙出,小孩同樣樂得有炮可放,而我,卻苦得又有麯酒得喝。二座相鄰的墳,大概知道是家族中長輩的,但也搞不清楚實質上的稱謂,不過有座墳上寫的是光緒廿九年,已是超過百年的古蹟。

▼再出發

▼墳前展望(紅旗小學)

▼墳旁的落花

▼墳旁的白馬

再灌二碗酒,仍然是超過40%的麯酒,酒醉指數迅速升高。

再回到堂哥家,才知道接下來才是重頭戲,要去曾祖父、祖父母的墳上上香了。他們的墳就在叔叔們的住家附近,不到一百公尺的山坡上。準備好祭品,抵達墳前時已是人山人海,不管是自家親戚或是村內居民,大夥都跑來看熱鬧了。

儀式同上所述,但多了一項家母所要求的 "壓墓紙"(台語),這好像也是台灣才有的習俗。

▼香、炮、燭及紙錢

▼準備祭品

▼插上白幡

▼小朋友樂得有鞭炮可放

▼玩起來了

▼真是熱鬧

▼現場的人潮

▼殺雞祭品

▼禮成放鞭炮

祭祀結束,整個返鄉行程的重頭戲就完成了,接下來就準備宴請親朋好友。

▼準備好的食材

▼要用的碗(大多是從別的地方用借的挑回來的)

▼鍋及筷子

▼客人帶來的伴手禮--鞭炮一串串

▼炮聲隆隆

中午用餐前,客人幾乎都到齊了,堂兄便領著台灣來的兩兄弟逐桌請客人抽煙,前前後後,房裏房外,甚至連頂樓陽台都擺桌了,算算約有四十桌吧,大家來湊湊熱鬧,也算增添我們的光釆。

▼豐盛的菜餚

▼第一道菜(似曾相識的畫面?)

▼唱起迎賓曲及邀酒

因為忙了幾天,又喝了許多酒,再加上重頭戲都結束了,就昏睡了一下午。傍晚起床,看到老老小小都在賭博,有麻將,也有撲客牌(好像是叫鬥地主吧),也真是奇特的景象。

沒有留言: